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別敦榮教授依然清晰地記得20多年前參加學術會議的情景:那時的學術會議沒有現(xiàn)在的浮躁,大家開會都很認真,都能堅持到會議結束。而今天,開會規(guī)模越來越大,但會期越來越短,開幕式人多,茶歇后很多人就不見了。
在別敦榮教授看來,舉辦學術會議是學術繁榮的重要標志,加強學術會議的管理,提高學術會議的質量和水平,是繁榮我國學術不能回避的重大課題。
別敦榮教授就此呼吁,借鑒國內(nèi)外的經(jīng)驗,學術會議最重要的是回歸其本來面貌,即學術會議是學者同行交流思想的機會和場所,要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最關鍵的是要抵制和回避非學術的因素”。
“讓學術會議回歸本來面貌”
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王飛躍在自己的博客里曾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信息領域SCI期刊少,由于歷史的原因使LNCS位列其中,本是件好事,無奈讓一些中國人發(fā)現(xiàn)了,成了“瘋狂開采”SCI、造假斂財?shù)慕^佳工具;原本在國外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會,到了中國,投稿數(shù)量劇增,會議文集也從薄薄的一小本變成厚厚的幾大本;計算領域有人一年就出20多篇SCI文章,都是通過LNCS“挖掘”出來的。
更讓他覺得滑稽的是,“當LNCS從SCI中被刪除時,其他國家的學者連注意都未注意到,但在中國卻被看成一個‘事件’,還有了類似于《LNCS倒了,中國的文章投向何處?》的專門討論?!?/p>
“這些現(xiàn)象說明我們召開學術會議的目的出了問題?!?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閔應驊對此一針見血,“學會要召開學術會議是為了擴大學會的影響;大學承辦學術會議的目的是宣傳自己的大學或自己的研究組;研究人員發(fā)表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交差?!?/p>
“學術會議的本義是什么?”記者問。
“學術交流”,閔應驊脫口而出,“就這4個字?!?/p>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留學生,閔應驊在國外游歷多年,回國后也經(jīng)常出國參加會議。他在國外看到的是,學術會議需要一個學術圈子來支撐,有本領域的幾位學術帶頭人常年參加,他們掌握本領域的研究動向,彼此都熟悉。參加會議的專家教授是為了來了解世界最新進展,并聽取別人對自己研究工作的意見,每個專家都有收獲,都是平等交流,參加會議的研究生則是為了接觸名家,學習討教。
而在國內(nèi),閔應驊所看到的更多情況是,“主辦者自己不出名,說我請來了名人”。
“學術會議應該成為真正交流學術的地方,而不是搞浮夸的高產(chǎn)田?!痹陂h應驊看來,學術會議主要不是發(fā)表論文的地方,會議出論文集是為了學術交流的方便,“有的學術會議,沒有論文集,照樣可以開得很成功”。
多年參加國內(nèi)的學術會議,令閔應驊感到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學術研討會,都是與會者宣讀各自準備好的論文,很難見到進行深入交流甚至交鋒的場面,“要知道,思想的火花往往是在辯論中碰撞激蕩出來的?!?/p>
錢學森在世時對此也有著類似的表述,“大家見面都是客客氣氣,學術討論活躍不起來。這怎么能夠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更不用說大師級人才了。”
“如何開會,也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海歸博士陳先生對剛回國時一次參加學術會議的經(jīng)歷記憶猶新。
這次會議在一個西部縣市舉行,開幕式上,市里四大班子的一把手在主席臺上一字排開,紛紛致辭。更讓人莫名其妙的是,市委書記還做起工作報告,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陳博士聽得滿腦子都是當?shù)氐娘L土人情和經(jīng)濟發(fā)展思路。
歸國5年時間,陳博士見慣了“中國式”的學術會議開幕式——恰似一場各級領導和與會人員的見面會,致辭、合影、走人,三部曲一成不變。
相形之下,國外學術會議開幕式無疑簡單得多。
陳博士介紹,國外一些會議偶爾也邀請科技部門的領導,但主要是在學術會議正式開始前做特邀的科技政策講座,“在會場里,沒有屬于他們的主席臺,他們一樣坐在臺下聽報告,只有在演講時才能登上前方演講席?!?/p>
在科學網(wǎng)轉載本版稿件《學術會議泛濫成雞肋》一文的留言區(qū),有網(wǎng)友說起201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召開國際“多相流會議(3年一次)”的見聞:大會開幕式首先是大會承辦單位簡短介紹會議籌備情況,然后大會組織負責人致辭答謝來賓,而后進行大會主旨發(fā)言。其間,所有參會者(包括教授、院士)均在下面就坐。
讓這位網(wǎng)友感動的是,與國內(nèi)學術會議變成了大小名人炫耀的場所、被一群后生簇擁截然不同,“在后幾天分組發(fā)言,大牛教授們遵守發(fā)言規(guī)矩,都在與年輕學者交流,沒有座位就站在后面聽講或提問題,午餐那些名教授也與普通人一樣到外面小館自行排隊買飯?!?/p>
“如何開會,也有一個學習的過程?!遍h應驊認為,國外對于會務的安排同樣值得借鑒。
閔應驊介紹,按照國際慣例,除了特邀報告人,學術會議一般都是參加者自己承擔一切費用,比如報名費、來回路費等;會務接待會給出一些附近酒店的住宿用餐信息供參考,但不管吃飯、住宿、交通,組織者只是提供一個學術交流平臺。
閔應驊介紹,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國外學術會議費用的盈虧在于主辦單位,它會負責籌錢和審批,而承辦單位沒有了與經(jīng)濟有關的壓力和誘惑,“注意力自然而然就會聚焦到提升學術水準上來”。
“到了該下猛藥治沉疴的時候了”
今年1月31日,財政部、外交部聯(lián)合發(fā)出的一紙通知讓多年來呼吁整頓會風的學者們眼前一亮。
這份《關于嚴格控制在華舉辦國際會議的通知》直指學術會議的怪現(xiàn)狀:不少國際會議次數(shù)多、時間長、規(guī)模大;有的過于追求形式,講究排場,造成大量浪費;有的主題及所涉國家和地區(qū)交叉,邀請外國政要重復,內(nèi)容寬泛,缺乏實際效果。
在這份《通知》中,不僅強調各地區(qū)各部門要全面精簡國際會議,嚴格控制會議規(guī)模,甚至對于一些具體操作做出了細致規(guī)范,其間的細節(jié)包括,“會議用餐以自助餐為主,可安排一次冷餐宴請,不再另外安排迎送宴請”。
有專家就此解讀,在我國開展學術會議交流只有幾十年,但會議泛濫已經(jīng)成了學術虛假繁榮的毒瘤,“而今已經(jīng)到了該下猛藥治沉疴的時候?!?/p>
“學術會議泛濫背后是監(jiān)督的缺位,”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此開出藥方:首先要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監(jiān)督,強化審計,比如一些官員參加學術活動,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和限制,特別是對于會議期間的旅游開支公費報銷項目;其次,加強對辦會單位的項目財務監(jiān)督,對于會務收支,具體各項的明細,應該透明化,避免經(jīng)費黑洞。
在熊丙奇看來,對于學術會議進行行政審批監(jiān)管固然有其積極效應,但這一舉措也是治標不治本,“根本問題還是要強化學術共同體在學術評價機制中的主體地位。譬如在國外,對于成果的認定最權威的就是同行評議,當所有人都知道有些事意義不大自然就會冷下來了?!?/div >